速看!皮肤消毒的正确方法,90%的人都做错了!
发布时间:
2020/2/28 15:18:53
目前普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。皮肤黏膜是我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,正确、及时清洁消毒皮肤,可以尽可能阻止病毒 通过皮肤、黏膜的接触感染。所以对皮肤的清洁、消毒就很重要。
如何做好消毒剂的选择:
新型冠状病毒(2019-nCoV)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56℃加热30分钟、乙醚、75%乙醇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。
皮肤消毒剂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,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:
1.碘伏,可常规用于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中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预防。
2.安尔碘,可达到快速杀灭、持久有效的作用。作用持续6小时以上,有效控制再污染可能。
3.碘酊,对皮肤刺激性大,故不推荐其作为日常预防病毒感染及消毒手段。
皮肤消毒注意事项:
正确选择消毒剂的类型及使用浓度:以乙醇为例,乙醇在70%-80%的浓度时消毒效果最佳。经常应用乙醇进行手消毒,皮肤会因脱脂而干燥、粗糙,故可加入甘油等皮肤调理剂。不同的皮肤消毒剂所需的作用时间不同,通常为1-5分钟,或者以所用消毒剂彻底自然干燥为准。
消毒剂引起的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:
1.过敏反应,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,常见表现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。
处置原则:
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,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。
②若皮疹较轻,可在停用3-5天后自行改善,无需特殊处理。
③若皮疹严重,瘙痒明显,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,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、卤米松乳膏等,有系统症状者可以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④当有继发感染时,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。
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,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。
②若皮疹较轻,可在停用3-5天后自行改善,无需特殊处理。
③若皮疹严重,瘙痒明显,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,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、卤米松乳膏等,有系统症状者可以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④当有继发感染时,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。
2.皮肤屏障破坏与刺激反应,反复使用消毒剂渗入皮肤产生刺激性皮炎。表现为反复使用该消毒剂后,接触部位瘙痒,皮疹可为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皲裂。
处置原则:加强润肤剂使用,其它措施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处理。
防护产品引起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:
1.皮肤浸渍,如果持续穿戴这些橡胶制品,则会因透气性较差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,发生浸渍,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软、发白、起皱、脱皮等。
处置原则:
①选取型号适合的防护用具,确保穿戴松紧适度,待皮肤及防护用具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佩戴;
②佩戴防护用具前,局部外用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,可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,保护皮肤减少摩擦、防止水化过度、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;
③若有条件可适当增加手套等防护用具的更换频率,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,再次使用润肤剂;
④穿戴结束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润肤剂;
⑤浸渍明显时可使用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等。
2.过敏反应,表现以及处置基本类似于消毒剂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。
3.机械损伤,主要指由于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,皮肤组织受压、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。常见表现有压痕,擦伤、紫癜等。
处置原则: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,持久或反复发生处或伴有皮下淤血时,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、肝素乳膏等;皮肤破损处可外用抗生素软膏,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,一般要待痊愈后方可继续穿戴。
4.汗疱疹,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,表现为对称性发生于手和(或)足的大量小水疱,水疱位于表皮深层,略高出皮肤表面,可伴有瘙痒、刺痛或烧灼感。
处置原则:尽量保持手、足皮肤干燥,手套等防护用品穿戴前可适当使用润肤剂,穿戴时间不宜过长;皮损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,如卤米松乳膏、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等。
5.继发皮肤浅部真菌感染,表现为环状、半环状或不规则的红斑、丘疹、丘脓疱疹。
处置原则: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如联苯苄唑乳膏、酮康唑软膏等;如效果不佳或皮损泛发,酌情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,如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。
6.痤疮样损害,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对皮肤的封闭及局部压力,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闭塞,加之高强度工作期间作息不规律、精神压力等因素,均可能导致痤疮样损害或原有痤疮的加重。
处置原则:可按一般痤疮治疗原则处理,每日至少温水洗脸2次,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,合理选择面部清洁剂及化妆品,轻者外用抗生素类、维甲酸类等药物,重者可酌情口服米诺环素或异维A酸等。
目前普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。皮肤黏膜是我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,正确、及时清洁消毒皮肤,可以尽可能阻止病毒 通过皮肤、黏膜的接触感染。所以对皮肤的清洁、消毒就很重要。
如何做好消毒剂的选择:
新型冠状病毒(2019-nCoV)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56℃加热30分钟、乙醚、75%乙醇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。
皮肤消毒剂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,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:
1.碘伏,可常规用于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中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预防。
2.安尔碘,可达到快速杀灭、持久有效的作用。作用持续6小时以上,有效控制再污染可能。
3.碘酊,对皮肤刺激性大,故不推荐其作为日常预防病毒感染及消毒手段。
皮肤消毒注意事项:
正确选择消毒剂的类型及使用浓度:以乙醇为例,乙醇在70%-80%的浓度时消毒效果最佳。经常应用乙醇进行手消毒,皮肤会因脱脂而干燥、粗糙,故可加入甘油等皮肤调理剂。不同的皮肤消毒剂所需的作用时间不同,通常为1-5分钟,或者以所用消毒剂彻底自然干燥为准。
消毒剂引起的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:
1.过敏反应,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,常见表现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。
处置原则:
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,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。
②若皮疹较轻,可在停用3-5天后自行改善,无需特殊处理。
③若皮疹严重,瘙痒明显,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,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、卤米松乳膏等,有系统症状者可以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④当有继发感染时,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。
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,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。
②若皮疹较轻,可在停用3-5天后自行改善,无需特殊处理。
③若皮疹严重,瘙痒明显,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,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、卤米松乳膏等,有系统症状者可以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④当有继发感染时,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。
2.皮肤屏障破坏与刺激反应,反复使用消毒剂渗入皮肤产生刺激性皮炎。表现为反复使用该消毒剂后,接触部位瘙痒,皮疹可为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皲裂。
处置原则:加强润肤剂使用,其它措施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处理。
防护产品引起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:
1.皮肤浸渍,如果持续穿戴这些橡胶制品,则会因透气性较差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,发生浸渍,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软、发白、起皱、脱皮等。
处置原则:
①选取型号适合的防护用具,确保穿戴松紧适度,待皮肤及防护用具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佩戴;
②佩戴防护用具前,局部外用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,可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,保护皮肤减少摩擦、防止水化过度、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;
③若有条件可适当增加手套等防护用具的更换频率,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,再次使用润肤剂;
④穿戴结束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润肤剂;
⑤浸渍明显时可使用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等。
2.过敏反应,表现以及处置基本类似于消毒剂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。
3.机械损伤,主要指由于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,皮肤组织受压、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。常见表现有压痕,擦伤、紫癜等。
处置原则: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,持久或反复发生处或伴有皮下淤血时,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、肝素乳膏等;皮肤破损处可外用抗生素软膏,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,一般要待痊愈后方可继续穿戴。
4.汗疱疹,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,表现为对称性发生于手和(或)足的大量小水疱,水疱位于表皮深层,略高出皮肤表面,可伴有瘙痒、刺痛或烧灼感。
处置原则:尽量保持手、足皮肤干燥,手套等防护用品穿戴前可适当使用润肤剂,穿戴时间不宜过长;皮损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,如卤米松乳膏、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等。
5.继发皮肤浅部真菌感染,表现为环状、半环状或不规则的红斑、丘疹、丘脓疱疹。
处置原则: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如联苯苄唑乳膏、酮康唑软膏等;如效果不佳或皮损泛发,酌情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,如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。
6.痤疮样损害,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对皮肤的封闭及局部压力,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闭塞,加之高强度工作期间作息不规律、精神压力等因素,均可能导致痤疮样损害或原有痤疮的加重。
处置原则:可按一般痤疮治疗原则处理,每日至少温水洗脸2次,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,合理选择面部清洁剂及化妆品,轻者外用抗生素类、维甲酸类等药物,重者可酌情口服米诺环素或异维A酸等。
上一篇
下一篇
上一篇
下一篇
2023-09-20
2023-09-20
2023-09-13
2023-09-13
2023-09-12